通识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研究 > 正文

试论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作者:马存孝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机遇与挑战的迫切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重视素质教育,既包括自然科学素质教育,也包括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是现代文明的两个象征,是现代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两根支柱。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处理好自然科学素质与人文科学素质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融会贯通,同步提升。关键词:素质教育 自然科学素质 人文科学素质 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基本素质提升为目标,通过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美育素质、劳动素质等全面提升与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整体能力和竞争力。新时代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处理好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融会贯通,同步提升。

一、科学史视阈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互动发展[1]

素质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素质”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意义上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也就是广义意义上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指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人的身心特征及其品质。[2]

在16世纪以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分家的。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的文化中,一切科学都包含在“文科”概念和范畴之中。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其公民的教育和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把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等,视为一个自由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西方将科学称为“自然哲学”,因为虽然在当时有了一些“科学”的萌芽,但它并未独立出来,还包括在“哲学”的范畴里。正是在这样一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学科背景下,希腊时代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科学方面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成就,被后人称为不可企及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理论是德国继马克思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比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超越和突破时期。而这种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从罗马帝国后期开始,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在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观察、阐释中,一种超自然的学科即宗教神学取代了尚不十分成熟的古希腊的人文科学精神。在这漫长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早期科学的萌芽遭到了中世纪严寒的摧残。公元391年,罗马皇帝下令禁止一切异教思想传播,禁止学习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很多科学家遭到了迫害,甚至被烧死。欧洲的教会宣布数学是“魔鬼的艺术”,驱逐和迫害数学家。从此神学坐在了最高的宝座上,理性、科学都沦为了它的婢女。科学一旦超出神学规定的范围,就立即成为镇压的对象。整个中世纪千年的时间里,希腊时代“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的人文教师都不复存在,自然科学发展缓慢,人文科学裹足不前,人类社会在无知和愚昧中度过。

大约在公元14世纪,怀疑甚至是反对宗教神学的人们,重新思考并肯定了人的能力和价值,找回了失去已久的人文科学精神,用人性、理性和科学取代了在宗教神学禁锢下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神权至上。世俗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大批启蒙思想家用他们理性的声音大声疾呼,呼唤思想解放的大时代的到来。紧接着,在诸多科学家、思想家的努力下,科学从神学“婢女”地位得以解放,宣告了“自然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而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机遇与挑战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十九大报告这一论述,体现了努力发展素质教育,是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4];“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德智体美劳)’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通过全面发展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一方面,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发展和提升人文素质;另外一方面,通过教育和训练,使人们对于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发展和提升科学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基础和可靠保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化”是今天人类社会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谁就会在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更好地把握未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6]全面发展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是新时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

三、素质教育是自然科学素质与人文科学素质的融会贯通

发展素质教育,要“五育”并举,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不说明它与人文社会科学彼此独立、互不干涉。恰恰相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素质教育必须将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始终,融会贯通。

科学对人文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凸显和重要。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发表,把进化的思想带进了哲学、政治、艺术、宗教、社会等领域,由此出现了社会进化论,“自然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思想成为人们考察人类社会种种复杂现象的理论原则,其理论不但是生物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三大自然科学成就之一。从公元7世纪开始的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也体现出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文科学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当时,阿拉伯人因为对希腊科学的浓厚的兴趣,出于自身科学研究活动的需要,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人到处寻书、译书、藏书,今天的人类才得以看到我们古人的很多经典文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阿拉伯人的哲学、语言、艺术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进步,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也成为世界重要的文明成就。在当今世界,科技(自然科学的结晶)的发展迅速会波及到人文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例如,语言学,传统上是作为纯粹的人文科学,但是在现在已经日益广泛地使用实验和数学方法,以至于有成为语言科学的倾向。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他现代化研究手段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自然科学的一些概念,如信息反馈、控制、系统、机制等日益渗入社会科学中,有些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都日益向定量化科学研究发展。自然科学的命题和判断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之中;心理学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学之中,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日益走向科学化。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比如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发展,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领域。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要适应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律、风俗的环境,另外一方面人文科学迫切需要调整自己的内容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先进要求包括伦理学在内的人文科学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解决人类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当代世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只有并驾齐驱,人类社会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这也正说明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融会贯通的必要性。在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需要人文科学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进行适度的调试、安抚,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生活的动力、社会的位置、生命的支点,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中。

发展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会贯通,这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使学生精于古典而疏于现代,也不能使学生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这样才会避免“经济动物”“科学奴隶”“高智商的强盗”的出现。怎样做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会贯通呢?关键是使不同学科间发生联系,在融会贯通中相得益彰,这就是教育活动中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的问题。文理分裂、专业过细、视野狭窄,是无法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更谈不上创新了。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知识日益复杂,那种个人化的小作坊式的科学活动,已经被多学科、综合化的大团队研究所取代,成为了一种大科学。只有各类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都要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现代社会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非简单性,单一的文科和理科知识已不能有效地担当起这一责任,发展素质教育,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紧密结合,协同作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样,使素质教育能够翱翔于蓝天,奔驰在大地上。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要义所在,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的要求,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待。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人才竞争空前激烈,提升国民素质,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通过全面发展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将二者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积蓄永续发展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