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习苑——通识教育学院打造学生管理新平台

作者:通识教育学院   来源:      发布日期:2012-09-02   浏览:

     一、实践育人与“习苑”
    围绕国家教育部门一系列的文件精神和学校制定的“三性、两能”本科人才教育目标,通识教育学院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理念,不断完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体系,已形成以“人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为核心要素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求创新、个性化、整体性”的基本原则,注重养成教育与习得教育,努力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其中,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课外教学和实践教学为第二、三课堂,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深化实践育人的本科教育新模式。
   “习苑”制度是通识教育学院为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学生从进校的当天起,即被分成若干个“习苑”。“习苑”工作强调学生养成教育与习得教育,以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行。每个习苑可能有不同专业的同学,配备若干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习苑既是学生管理的单元,也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除去班级外最重要的集体。
  
     二、“习苑”的解读
   (一)“习”与“苑”的解读
   “学”的繁体字为“學”,造字意象表示屋内士子双手捧着“爻”(表示《易经》)在读书、辨识和参悟中。《广韵》解释“学,识也。”《说文》解释“学,觉悟也。”均表示“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习的繁体字为“習”, 造字意象表示小鸟反复试飞练习。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准确解释应为“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赶快去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可见,在《论语》中,儒家学者已经意识到知行合一观念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单纯学到了知识,但又不经常付之于实践,学习就表现为“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只能培养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所以,“学”与“习”都同样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甚至比“学”更为重要。这也是通识教育学院选择“习”而非“学”作为“习苑”制度关键字之一的原因,体现了通识教育注重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培养学生。
    那么为什么不选“院”字作为“习苑”制度的另一个关键字呢?“苑”的造字原则为形声字,从艸,夗( yuàn)声,“夗”意为“敞开的”、“敞口的”。“艸”与“夗”联合起来表示“敞开式植物园”、“没有篱笆门禁的苑囿”、“动物的自然栖息保留地”。本义为“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现代也引申为“学术、文艺荟萃之处。”而“院”的造字原则为形声字,从阜( fù),完声,本义为“庭院,院子,多指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阜’是土山,与土、建筑有关”。现代也可用作某些机关、学校和公共场所名称。可见,“院”是有围墙的、固定的场所,相比较“院”而言,“苑”则表示为敞开的、自由的处所,因此,“学苑”“书苑”“茶苑”等词一般也被引申为文人墨客聚集之所。并且,从意境上来看,用“苑”作为“习苑”制度的关键字也更为合适。例如“正心苑”比“正心院”更富有意境,更为雅致。
   (二)十三个习苑名称的解读
    当前,学院成立了“正心苑”“崇善苑”“润德苑”“立学苑”“思齐苑”“思睿苑”“弘毅苑”“笃行苑”“习坎苑”“明志苑”“明俊苑”“求索苑”“里仁苑”十三个习苑,并且均已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诉求和德性追求。具体解读为:
    1、正心苑
    源自《大学》中“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为“如果心思不在应在的地方,那么虽然眼睛在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虽然耳朵在听,却什么也听不见;虽然在吃东西,却品尝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所谓的修养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
   2、崇善苑 
   源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并且“善”无论是在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哲学,还是在西方伦理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被众多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和价值哲学体系所推崇。
    3、思齐苑
    源自《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4、润德苑 
    源自《大学》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是“用财富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用道德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5、里仁苑
    出自《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孔子说:“人的内心只有充满仁德才是美好的,不能选择与安处于‘仁德’的修养,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6、明俊苑
  出自《尚书•尧典》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克:能,能够。明:发扬。俊:才智。意思为: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7、思睿苑
    源自《中庸》中“为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意思是“只有天下最崇高的圣人,才是聪明睿知的,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并且“思睿”与校训“日思日睿”遥相呼应。
    8、立学苑
    源自朱子在治学与修身上的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也谈论过)意思是“做人做事要先‘立身’,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立学为做学问,成就学问。
    9、明志苑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0、习坎苑
    源自《易经》第二十九卦,上为坎下为坎,卦象为困境重重,但中间位阳爻,有奋发向上之征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卦义,可解释为“从困难中学习并成长,主动吸收知识,迎接挑战。享受困难带来的磨砺从而让自己更强。”并与“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湖大“习坎”精神相呼应。
    11、弘毅苑
    源自《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把实现仁的理想当做自己的使命,难道不是很重大吗?死了才停息,不也很遥远吗?”
    12、笃行苑
    源自朱子创办白鹿洞书院时的学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笃行”为治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有知行合一的寓意。
    13、求索苑
    出自《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求学求真的路又长又远好象没有尽头,我还要不断努力以求获得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专门对“知识、能力、人格”作非常严格的区分,但围绕“人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为核心要素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这一方案依旧可以勉强被分为:属于知识学习的有“立学苑、思睿苑、习坎苑、求索苑”,属于能力锻炼的有“笃行苑、弘毅苑、明志苑”,属于人格塑造的有“正心苑、崇善苑、润德苑、思齐苑、里仁苑、明俊苑”。

    三、习苑的意义
    习苑作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学院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首先,习苑与学院的性质相同、作用相近、方法相通。具体表现为习苑与学院都为有效进行学生管理和教学组织的单位,都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都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方法。
    尽管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习苑与学院在细节和侧重点上又有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习苑更强调实践性。学院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的单位,强调说教和传统教育内容,传达的是“现成”的知识,过度追求学生对理论的剖析和挖掘,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比较少。习苑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行动,知行合一,转识成智。
    其次,习苑更强调文化引领。学院的名称一般是以学科或者专业命名,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内聚力,也使学院自身带有一定的“专业排他性”或“学科排他性”,往往最终导致学院师生形成“专业至上或学科至上”的狭隘的学术视野。习苑侧重通过名称建立相应的文化体系和制度。努力构建“打破单一专业,提倡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氛围,建立以培养“崇文化、尊德性、重理想、能担当的杰出本科人才”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化与西方现当代文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融合。
    第三,习苑更强调生活环境和生活环节的品位。学院基本上没有重视或者很少重视学生的生活品位,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环节。习苑侧重学生的生活环节,提倡过幸福生活、过优雅生活,做有品位、有德行之人。无论是名称还是实际措施中,习苑都渗透一种高端价值诉求,将学生的德行培养与生活品位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有品位的大环境中逐渐成长为有品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