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6月15日至19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行循三安”支队在西安、延安、文安驿梁家河村紧紧围绕喜迎二十大的时代主题,开展重走红色道路、探寻红色事迹;走进劳动基地、践行劳动精神;深入人民群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党史“小红人”,红色精神代代传
历史如镜,初心可鉴。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朱奎闽的带领下先后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梁家河知青故居、枣园革命旧址等重要红色场所重走红色道路、追溯红色记忆、践行初心使命,在实践中感受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
当实践团队进入延安革命纪念馆后,响亮的入党宣誓声便阵阵回荡,处处可见游客驻足留恋。纪念馆内每一件文物、每一座雕塑都引人注目。“这是红军冬天穿的衣服吗?看着好薄啊!你看上面也都是补丁。”队员刘苏毅感慨道。当看到一个布满洞眼的木头被称为榆木炮时,队员们充满好奇,并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它为什么可以被称为炮、它是怎么用的等等,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因为当时我们军队没用重武器,为了能攻破坚固的寨墙,发明了这种木质大炮。事实上,榆木炮在攻城夺寨中大显威风,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了解后,实践队员对当年红军在物资匮乏、军事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仍艰苦奋斗的精神,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佩。
(图为实践队员实践队员观看视频了解党史)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实践团队参观了中央大礼堂、毛主席旧居、毛主席种过的菜地等场所。在这里,实践队员学习我们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学习《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七大精神。实践队员对三份历史决议展开讨论,并认为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苦难和机遇。同时,实践团队录制了相关宣讲视频。在此期间,实践队员也与当地学生、游客进行交流,更进一步体会了延安精神对当代人的深远影响。队员王沁童在与福州希望小学学生交流时,福州希望小学学生说:“学校经常带着我们到周围的纪念馆、革命旧址参观,老师们在课堂上也给我们讲了好多以前的故事,我也要在生活中不怕苦、不怕难,努力学习,像姐姐一样考上大学,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为实践队员王沁童和福州希望小学学生交流)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实践团队经过一路颠簸到达了位于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初入梁家河,“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梁家河”的石牌引人注目,通往村内道路两旁的冬柏郁郁苍苍,山坡上人工种植的槐树疏散有致。梁家河村史馆记录下了梁家河发展的历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纪实,同时这里还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四次给梁家河村委会的复信和2015年回到梁家河的场景,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故土情感。在沼气展览室,实践团队了解到:时任大队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为解决农民冒险砍柴仍难烧几顿饭的局面,专程前往四川学办沼气。回到家乡后,青年习近平便克服困难带领乡亲们办沼气,甚至亲自跳进沼气池查看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将经验推广全省,解决了群众做饭、电灯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受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陕北高原上这个典型的小村落,实践队员学到了北京知青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改变生活的精神,看到了在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农村新风貌,看到了在红色精神引领下人民群众为实现乡村振兴不断踔厉奋发的昂扬场景。
田间“小农人”,青春实践显担当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行循三安”实践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谆谆教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劳动。
在延安,实践团队专程前往杨家岭毛主席种过的菜地。在一亩见方的菜地里,辣椒、西红柿等蔬菜蓬勃生长。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这正是当年为解决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困难,动员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参与大生产运动时发生的故事,这块菜地是毛主席亲自参与生产运动、站在生产前列的见证,在这里,朱奎闽也给队员再次介绍通识教育学院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的发展和劳动基地里发生的小故事,她说:“一开始很多同学戏说我们的劳动课是劳改课,然而到最后很多同学都愿意主动自发的去田地中看一看,感觉在劳动中有收获,有快乐,提到劳动课也不说劳改了。其实这个过程改的是什么,改的是从心里拒绝劳动到热爱劳动,改的是同学们对劳动的认识和看法。”队员们也回忆起在学校劳动基地锄地、种菜、浇水的快乐时光,回忆起吃自己种的土豆时的获得感、幸福感。
(图为实践队员在毛主席种过的菜地)
在梁家河,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知青沼气池、知青井、知青坝等劳动场地,了解了北京知青在这里从耕田种地、打坝筑堤到养猪放牛、缝衣做饭,学会劳动、生活的同时,逐渐成为村里的壮劳力的故事。“当时他年龄小肯吃苦,很受大家尊敬,大家都选他当大队支部书记。冬天他不怕冷带头跳进了打坝的河渠里挖冰块,沼气池不出气他就跳进沼气坑里,我们的沼气池还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村民饮水难,他就带着我们打井取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你们年轻人也要像总书记那样能吃苦,不能忘记了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让日子越过越好。”当地的老村民给队员讲道。
在西安新未来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实践团队亲自参与到劳动体验、直播体验感受、分享劳动心得。在基地张老师、陈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万果园并与老师进行沟通。步入桃园,实践团队队员体验采摘桃子的过程并学习相关知识。根据陈老师的介绍,队员了解到桃子除了直接食用鲜果,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脯和罐头,甚至还可以食用核仁。果子成长的过程中要进行蔬果,必须在一开始舍去一些果子,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留下来的果子能长大有营养。在采摘的开始,队员们都很兴奋,但等到采摘结束后,才发现自己腿上已经有了很多被蚊虫叮的包,身上也都是桃子的绒毛,但品尝到自己采摘的桃子的时候大家还感觉桃子很甜,也很有收获。“万果园是我们的主要教育园区,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春季赏花授粉,夏季蔬果养护,秋季采摘储存,冬季剪枝保暖,不同的季节可以体验不同的课程,我们的每次课程也不紧紧围绕着劳动部分,更要教会孩子们辨别不同的水果、果树,掌握水果生长的普遍规律,还要给他们传递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希望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今天,你们能到劳动基地进行实践我是很激动的,希望你们也能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带动更多的同学、朋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弘扬我们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后成为我们社会的栋梁。”张老师告诉队员们。
(图为实践队员在劳动基地采摘桃子)
直播“小达人”,乡村振兴劳动行
搬出穷窝,蹚出富路。这里是位于210国道旁的扶贫新村,一排排整齐的窑洞依山而建,两旁小区错落有致,清华附中、小学、幼儿园间隔分布。在这里,我们与当地居民梁叔叔进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交流,了解新农村背后的发展故事。“这几年变化太大了,这里是山沟沟,以前村里房子很旧很分散,都是这里一家、那里一家。政府统一规划把一些小的山沟都填平了、小的山丘也都平了,建设了现在的新农村,非常整齐,站在山顶上看着很漂亮,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住着很舒服,住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对的变化。以前这里住的人也少,特别是2010年前后,这里人最少了,年轻人都去县城市里打工去了,现在政府建得有产业园,发展起来旅游业,学校也建起来了,最近七八年好多人都回来发展了,在家里上班,有的开起来了农家乐、小超市,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还是要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我们的总书记。”这是梁叔叔最深刻的回忆。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梁家院子老板梁叔叔)
“我小的时候农村非常穷,而且当时遇上了特殊时期。我刚上学时村里还没有小学,每天还要走很长的山路去隔壁村上学。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村里有了小学,当时每天上学还要有劳动,但锻炼了我现在的好身体。咱这里自古就穷、落后,以前最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都没有学校上。……现在都好了,政府现在对教育也很重视。清华附中建起来了,而且管理的非常好,这两年把好多娃娃们都送到了市里和省里的重点学校,附近的其他县也有家长给孩子送到这里上学了。小学也办成中心小学了,幼儿园也都建起来。”在谈及到教育时,梁叔叔回忆道。
“当一个农民的话,我想我也是一个好农民。劳动其实上我想是一种心态吧,当你干好了,可能乐在其中,就不会考虑到它咋这么苦呢,劳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你们现在还都年轻,遇上了好时代,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但不能怕吃苦,要向我们的总书记学。你们也要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干下去,一辈子朝着一件事干,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干好的”梁叔叔告诉我们。
在新未来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实践团队了解到:在这里,办起来了“农民大课堂”。劳动基地邀请农业、卫生、畜牧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定期走进基地深入农户,广泛开展面对面的宣讲培训。自创办以来,已组织讲座112场,培训了近万人。基地努力让当地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劳动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基地带动周边区县劳动力8000多人次,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在未来,基地将更进一步扛起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从扶贫到助理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在这次实践中,实践队员通过不断学习与尝试了解了实际,增加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在实践中用锄头感悟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用镜头记录脱贫攻坚,体验基层生活,感悟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用笔头思考乡村振兴,感悟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思考当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用心头坚定理想信念,带领学生悟初心、担使命,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在新时代的今天,青年学子走出校园,重走红路,走进基地,深入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一代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审核:韩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