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是非常有意思的,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到青藏高原去领略大山大河。”4月24日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生物学院地球生物系主任、国家化石专家委员会成员王永标做客通识教育学院“问津大讲堂”,在B300教室作“生物礁的奥秘”主题讲座。
“生物礁是在各个不同的地史时期由各种生物遗体所形成的礁体的通称,由造礁生物组成的坚固的碳酸盐构成。”讲座伊始,王永标从地质构造讲起,详细介绍了生物礁的历史演变过程。他指出,造礁生物生存在一定的海水深度,因此为了形成巨大规模的礁体,必须有适当的海平面波动。在造礁生物中,最重要的是能分泌一定硬骨架的生物。他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阐述了造礁生物生长形状及其最常出现的环境类型,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受。
提到分类,王永标说,生物礁主要分为台地边缘礁、堡礁、环礁、塔礁、点礁和块礁等。“现代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北纬20度—南纬20度之间,不超过北纬40度—南纬40度。”王永标指着地图说,受地壳环境的影响,昆仑山的生物礁高达海平面上一千米左右,而湖北省的则大多在六十米。这是典型的由地理隔离造成的差异。
王永标说,“生物礁灰岩多空洞,渗透性好,对于油、气储集十分有利,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加深,现已探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礁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他介绍,生物礁又被称为“海洋上的热带雨林”,现代海洋珊瑚礁每年大约要驱动7000亿千克碳,每年增加30亿吨碳酸钙,其生态意义不可小觑。
在讲座最后,王永标展示了他“文艺”的另一面,向学生们朗诵了他曾为大学同学创作的古文作品《石头记》,预祝同学友谊要天长地久。他寄语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有时候看似实用性不强的专业越容易找到好工作,而实用性强的专业更要人文素养的提高。”
据了解,王永标从事中国南方及西部造山带地区的古生物礁、古海山、微生物岩及碳酸盐岩微相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课题1项,其他国家级及横向研究项目6项。在《Facie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4部。与德国哥丁根大学等在生物礁和生物碳酸盐岩研究方面建立有国际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