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吴超应邀至我校阳逻校区讲授本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国艺术之美》第七讲——通识教育视域下20世纪钢琴作品中“情”与“景”的体现。

讲座伊始,吴超以巧妙的提问作为切入点,迅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点明了古典音乐欣赏的入门要素:节奏、音色、曲式、旋律、和声、织体。参与互动的同学获赠了她带来的钢琴专辑。
吴超接着从中国钢琴音乐和西方钢琴音乐的不同的调式与音阶的选择、旋律形态的差异、题材选择的文化指向、结构范式的突破几大方面介绍了中西钢琴音乐的差异。现场播放了三段20世纪英国钢琴音乐作品:《三首春日缩影》《萨尼亚》《三首诗》,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钢琴作品多变的声音色彩及精湛的演奏技巧。
接着学生们收听了五首极具情景交融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分别是《巴蜀之画》《东山魁夷画意》《淡彩五帧》《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钢琴音模仿琵琶轮指,灵动悦耳;《平湖秋月》在保留民族音乐元素的同时,巧妙融合西方演奏技巧,别具一格;《东山魁夷画意》则将画家画作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音乐诠释,实现音画同源的美妙境界。
吴超最后总结道:“当我们聆听这些钢琴作品,既是在感受作曲家对自然的描摹,更是在触摸不同文化,形成对情与景的独特理解。希望大家能在钢琴的黑白键上领略人生的色彩。”
“很荣幸有和老师互动的机会,也很幸运收到老师的专辑礼物,我之前有过学习架子鼓的经历,架子鼓是情感的强烈表达,而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钢琴曲的欣赏让我意识到通过钢琴也能传达出各种丰富的情感,在钢琴曲中实现交流。”2024级生态学专业学生黄梓玲说道。
(审核:石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