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学工天地 > 正文

贺祥林:“吹毛求疵”的“修改哥”

作者:严聪慧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6-26   浏览:

  “请大家在标题中加一个‘实践’,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改成‘世界的物质实践统一性’,为什么要这么改呢?这是因为······”
    这种改教材的做法,在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从2011级到2012级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这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部新教材之所为。同学们在私底下送给这位“另类”的马哲原理教师一个外号——“修改哥”。
    “修改哥”是贺祥林,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著有《哲学与文明的当代视野》、《实践与哲学的当代视阈》,合著、主编与参编著作10余部,在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篇论文被一系列作为二次文献的期刊广泛转载。

巧妙回复“吹毛求疵”质疑

  “既背靠马列经典,又面向当代实际,对教材相关内容作出必要的修改,是一个教师应当担负起的责任。”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强调对教材的修改,包括补充既要慎重,又要有根据。在上第一堂课之前,他就声明学生要以他修改过的教学内容为主。
    面对部分学生对其修改教材的质疑,他阐述了自己对教材“吹毛求疵”的理由:首先,针对学生们对修改教材的疑惑,他从理论上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三句话,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不该止步于现有的知识,而应不断创新,完善已有的知识。”其次,针对部分学生担心对教材过多的修改,会和其他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传授有所出入的问题,他从实际上指出,当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多是由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学者共同编写的,前后章节,难免出现不统一、乃至自相矛盾的状况。他对教材的修改是在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后才确定的,并不是胡编乱造、哗众取宠。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毫无自己的思索的教师,不是负责任的教师。
    同时,他指出,在大学学习首先要完成由中学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过渡。“大学不是中学,学习知识不能死记硬背了。”他的一句话醍醐灌顶。他指出,在大学的学习中,大学生应该有主动性和求新性,不应把书本作为唯一权威,书中死的东西要有人来变活,不要让书本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应该将教材与教师的传授相配合,去寻求创新性学习。

“修改哥“,以实践思维方式而歌  

    只要是认真归纳过贺祥林修改教材的重点的学生,不难发现“实践”在他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在2011级与2012级学生现用教材上,这句话被首次写入。这句话也几乎成了贺祥林的口头禅。班上的同学发现,在每一个能加入“实践”这个词的地方,他都不会放过。例如,他在教材实践的定义中加上了“探索“一词,增修成“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拓宽了实践的内涵和外延。
    贺祥林表示,越是基础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忽视。将实践这个最基础的哲学范畴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增修,对于贯彻实践这个核心观点就会迎刃而解。 实践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线。一个范畴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告诫学生,“求知就要做到‘吹毛求疵’,学术研究看重的就是严谨。”
    经查阅,他的新著《实践与哲学的当代视阈》开篇两章,既探索了实践思维方式的若干基础理论,又探索了实践思维方式的若干应用理论,特别是探索了基于实践的教学与科研及其思维方式的转型。身边的人不难发现,多年来他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课程的教学,他都始终如一的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对于201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做到以实践思维方式而歌。
    最近,湖北大学校党委书记刘建凡在通识教育学院畅谈“中国梦、湖北梦、湖大梦“时,也强调了实践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通识教育学院作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桥头堡和试验田······要强化过度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堂上,他总是联系自己青年时期在农村作为“知青“务农、二度入工厂务工、一次到军队学军等的学习实践,同时,特别联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开放的成就和问题,向同学们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最后,针对当代大学生大多养尊处优,他对学生们提出要求,希望学生们能把握大学时光,积极参与助工、志愿者等社会实践,了解除了大学生群体之外的其他人群,捉住一切能捉住的机会锻炼自己、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