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周恩来总理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学海,致力于读书报国事业。而今,喧嚣的时代和忙碌生活让许多人找不到“闲坐小窗看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读书情趣。
为了培养良好的校园读书风气,传承中华读书美德,10月初,通识教育学院特举办第三届读书节。为此,我有幸采访到2011级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韩雄和2013级电子科学和信息技术专业的陈乙,分享他们的读书故事。
只有经典才能永恒,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韩雄,通识教育学院的第一届学生,如今,他已成为校记者团的中流砥柱,不可不谓是:文武双全。韩雄告诉我“只有经典才能永恒,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虽读工科,却对文学满怀热忱。”他在童年时期便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说:“那会儿,我常看到哪就乐到哪,大概从那时起就爱上了读书。”
在交谈中,他不时流露出对经典文学的偏好,尤其情钟于《红楼梦》,偏爱史湘云。说到史湘云,他流露出惋惜之情:“可叹湘江水逝楚云飞啊!”一个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都让他如此动情,由此观之,读书足以醉人。他说读书莫要急功近利,而要积累沉淀。读书在他看来就是快乐的源泉,生活的享受。当被问及读书的价值所在时,他不无自豪的说“书籍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最无与伦比的宝藏,如果这些经典都不去读,又如何与外国人交流宣扬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番话发人深省,是的,只有经典才能永恒,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读书即是修身
或许你曾在校广播中听到他的名字,或许你曾在通识教育学院报上看到这个名字,没错,他就是陈乙。陈乙说“从小母亲领着我阅读《唐诗三百首》,刚识字的我,虽无法尽知其中含义,但我已能感受到中国诗词的韵律美。”一本《唐诗三百首》引领他走近了书籍。他自嘲而略带骄傲地说:“上学时比较傻,就拿着书埋头苦背,背着背着,就全记下来了。”也许正是这股“傻劲”让他与书为邻。
当我提及他是如何将读书与个人专业进行有效结合,他郑重地说:“大学以个人专业学习为主,但读书亦是不可或缺,它一方面填补了我们精神上的空白,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修身。”他认为,人在做何事都会有疲劳的时候,此时,书籍就是最好的慰藉和放松,还能丰富课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个人修养,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他带着一股浓厚书卷气息走进大学,感染了很多身边的人,他们因他而重新认识书籍,重新开始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学院举办读书节之际,何不邀一二好友,携三四良书,闲庭信步于书海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