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的小蔡,怎么也没想到,应聘好不容易进入复试阶段,竟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直接被公司拒之门外。经询问后得知,原来,小蔡在400字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这也成了公司人事主管不录用她的重要理由。回忆此事,小蔡懊恼不已,直喊“失误”。
读了该则新闻,想必不少人都会和笔者一样思考:书写极少会出现生僻字词的个人简历,400字里竟出现24个错别字,当真用“失误”两字就能全盘概述?笔者认为,“失误”的牵强解释,只能算是“精神胜利法”中自我安慰的一招心理暗示,新闻背后的书写危机才是最该被警惕的问题。
当然,“字如其人”绝对不算一种严谨的人格判断公式。就像我们不能说擅长书写者就一定能力强人品佳,我们也不能将不擅书写者一棍子打死,给当事人戴上“数典忘祖”的高帽。
仔细想想,“提笔忘字”的尴尬难道只发生在小蔡身上?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扪心自问,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何尝没有经历。新闻报道的只是一个书写个案,而中国汉字的书写困境,更多时候还是出现在新闻之外。
在“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的当下,小蔡所应聘的公司采用了“手写简历”的面试方法,看似在用“逆流之举”检验应聘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依笔者看,“手写简历”对照“提笔忘字”,更像是在用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日趋严重的书写危机。
汉字书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绝不单纯是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完成古今之间的历史对话、传播历史精神的文化载体。更不用说,以书法为代表的汉字书写,至今仍带给人心旷神怡的审美体验。
从万年前燧人氏发明符号文字,到千年前仓颉的造字传说,因为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才得以记录与传承。加之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中国汉字从此被赋予了启蒙思想、启迪民智的历史性作用。可以说,就是凝聚先人智慧结晶的书写,让中华民族积累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文字强国”,它的国人竟品尝到“提笔忘字”的酸楚。我们这些后人,坐拥文明发展的硕果,站在信息化浪潮的潮头,却趋之若鹜地扑倒在键盘面前,何曾自我反省与汗颜?
如今的中国几乎没有文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育也成了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绿枝。然而到了大学,相比人气火爆的英语四六级,汉语教育在高校已经处于半废除状态。究其缘由,“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之弊又彻底暴露。
不只是校园,汉字书写危机其实早已埋伏于社会各个角落。且不论网络文字对传统汉字的极尽调侃和客观伤害,广告展位的文字、商铺推销的展牌、规模印刷的书籍乃至出自“文字工作者”之手的新闻报道,错字、别字几乎无孔不入。生活其中,深受其害。正因为此,《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语文差错都会掀起一波不小的“全民认字”潮,也因为此,近来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才会引发舆论各界的共鸣与反思。
假若务实主义的键盘效率,是以笔走龙蛇的纸笔之技为交换,这样的代价未免太过沉重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