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教授做客问津大讲堂,作了“文创与休闲先驱——十七世纪的文化巨匠李渔”专题讲座。
杨光辉教授从李渔与武汉的因缘说起,分别为夺锦楼、黄鹤楼、汉阳桥等三个李渔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将李渔称为“谋生创作第一人”,生动地讲述了风筝误和夏宜楼两个小故事,并介绍了很多与风筝有关的逸闻趣事和书籍文段。杨光辉教授着重介绍了李渔的休闲作品《闲情偶寄》,它流传有几十个版本,是世界上最早的休闲文化作品,世人观者称其言:“此为泄漏天意之作,乃为神迹。”他说:“李渔一生坎坷,这本书极致地展现了李渔强大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希望同学们可以多多了解这部作品,也多多关注李渔这个人。”

杨光辉教授介绍说:“李渔是一个爱花如命的人,他特别喜欢水仙花,他在水仙原文中写;‘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更深切地体现出李渔对水仙花的喜爱。李渔的故居芥子园享誉京城,以布局精巧名传当时,成为京师名士常临之所。 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李渔一生没有做官,也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别人的馈赠和宴请,以及为别人题联写诗的酬劳。但有了芥子园以后就不一样了。在芥子园,李渔组了个家庭戏班四处演出,又开了书铺印卖图书,芥子园里的生活是李渔一生最惬意的日子。李渔在芥子园完成了《无声戏》《一家言》《闲情偶寄》等著作,度过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还说:“芥子园是李渔文化的象征,它虽然小,但希望大家知道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身为大学生中优秀的一员,大家一定要打开眼界,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阔视野。”
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杨光辉说,李渔是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之文人,他写的是平民文学,与给读书人看的贵族文学是不同的,他的作品上下通吃,老少皆宜,可作中华文化之象征。

杨光辉,浙江奉化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兼职教授。中国索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古籍保护、藏书史、古典园林研究等。美国匹茨堡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论文有《理学文化视野中的宋代理学诗》、《元代诗人萨都剌绘画史料考述》、《〈皇明史惺堂先生遗稿〉版本考》等。主要著作有《萨都剌生平及著作实证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陶宗仪集》(合著,古籍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四辑,古籍整理,含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卷三《水石》以及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造园资料,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翻译美国•韩南《创造李渔》(The Invention of Li Yu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