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李建中教授做客“问津大讲堂”剖析大学之道

作者:文/杨彬琪 田莉 图/魏子妍 向若兰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2-16   浏览:

12月12日晚,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李建中应邀做客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问津大讲堂”,为通识师生作“大学:通天下之不通”主题讲座。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春喜主持讲座。

“我希望我的课堂中有掌声、笑声、两眼放光的学生。”讲座开始,李建中教授以幽默独特的教学要求引得现场欢笑声一片,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讲堂氛围。接着他从大学三义和古典、近代、当下之“通”四个角度出发,深刻的剖析了大学作为古代经典和现代学制如何在古典近代和当下做到“通天下之通”。

李建中教授强调,大学三义尤为重要。经典义用三纲领和八条目讲明了大学的奥义,学校义中,大学不仅是一部书名,也是“束发而就大学,学大义焉,履大节焉”的容纳之所,而在方法义中,我们要明其体用、关键和贯通。

李建中教授指出,大学三通,先有不通后有通。当下通识教育种种不通,所以才需要来讲通识。李建中教授以武汉大学珞珈研讨为例讲道,通识教育是面向全校、生多课少、供不应求的“对话”,而实体课堂是独白,独白又是规训,规训之下,何来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他认为,学生应具备会通精神,从自身专业出发,广泛涉猎的同时却不仅停留肤浅表层,这样才能实现大通。

在交流环节,李建中教授和学生展开深层交流,他说,时间是最权威的判断经典的依据,但我们也要对经典持批判态度,他又以武汉大学牌坊困惑和炼钢误读等幽默小故事,向同学们展示通识教育的魅力。最后他总结道,当代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尚在“通天下之不通”的路上前进。

2019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郭怡雯听完讲座后说:“听完李教授的讲座,我认识到自己有些荒废了大一的时光,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专业学术带头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宝钢奖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论及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学术代表作有《体:中国文论无关键词解诠》、《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多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成果奖。主讲《中国文论的诗性魅力》,同名教材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