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研究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识嵌入问题研究

作者:熊友华 喻港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

【摘要】通识教育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定性和目标指向性,决定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效嵌入通识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种必然性和可能性在时下的“课程思政”浪潮中,有了迫切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论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识嵌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课程的疏离现状进行了如实揭示,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通识教育理念;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通识融通;加强教学机制建设,形成思政通识共同体等方面,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嵌入的主要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识教育 嵌入 关系 路径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3.18思想政治理论座谈会之后,改革创新思政课,形成显性和隐性思政课课程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与通识教育理念和方式结合起来,相互借鉴与吸收,实现思政通识融通互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这两类课程,更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嵌入的理论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嵌入的基本规定

通识教育也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源自欧洲,在我国古代诸多教育思想中也有所体现。虽然通识教育经历时间长,涵盖范围广,但至今对于通识教育都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表述,大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他们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以我国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的呼声最高,她从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她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身心、智力和品格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除专业知识外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是为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所服务的,是对总体学科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教育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身行为,为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思政课教育教学与通识教育在目标、理论特性、内容等方面都是相互契合的。通识教育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定性和目标指向性,决定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效嵌入通识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识嵌入,简单来说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于通识课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将思政课课程内容在通识教育中的理念传输,从而达到化人于无形的理想效果。具体表现为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整合、吸纳到通识课中,在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中,实现对思政课思想观念的自然流转和接受。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嵌入的理论应然

通识教育和思政课都强调以人为本,思政课更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思政课的教学而言,其灌输的传统往往比较厚重,形式也较为单一。在具体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主要是老师单向度地进行理论传授,学生也只是机械地了解学习思政课的有关知识。而通识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涵盖范围涉及人文社科等各个方面,选择性通识课程往往会较好对应学生兴趣点而被学生主动选择。因此,将思政课了然无形地嵌入通识教育之中,可以有效发挥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嵌入通识教育,也是通识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到20世纪开始广泛传播,受到世界各大学的普遍认可,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尤其是美国。美国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专门开设思政课这样系统的课程,主要是通过通识教育展开的,比如进行公民教育、德育教育等,将思政类教育的内容涵盖其中,从而使两者结合起来,达到类似我们思政课教育的效果。【2】我国对于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翻译得来的。因此,我国的通识教育也就结合了我国独特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换言之,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依据各国国情不同而展开的,同时思政课和通识教育又是共同发展的。通识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主要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高尚的品德所服务,这与其中的道德教育培养目标相符合,由此可见,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嵌入通识教育,也是思政课创新的必然选择。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程度。目前我国思政课授课形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课件进行授课,学生课下进行笔记整理,授课内容也多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认为没有参与感,就会对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失去兴趣。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将通识教育的“人本”与“多元”的理念与思政课结合起来,利用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思政课教育,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以不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而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嵌入的机理分析

思政课是广义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课和通识教育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性质的契合性,目标的一致性和功能的相通性。思政课和通识教育都有利于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虽然思政课带有政治性,但也同样和通识教育一样,不是实用主义的教育。【3】通识教育和思政课的目标都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在授课的过程中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境界。由于思政课和通识教育都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具有非实用性的特点,因此,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的功能相通主要表现在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基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在嵌入通识课的时候,其本身就是一种同一性展示和自我强化的过程。

当然,思政课和通识教育二者不能是简单替代的。思政课和通识教育虽然在教学目的和功能上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归属上体现出与通识教育的异质性。【4】思政课更多侧重于科学性基础上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而通识教育课程则更多体现基础性、科学性、人文性、选择性。其学习内容比较灵活,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自行安排。因此,思政课要有效嵌入通识教育,既要关注“大思政”背景下,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也要实现“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与通识课程的互融共济。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课程的疏离现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板块式结构

无论是思政课与广义通识教育的自然同一,还是思政课和通识课程分立情况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应然互融共济,抑或是思政课为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而借“通”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该实现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但当前情况下,无论是从思政课的角度看,还是从通识类课程的角度看,现有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这两类课程还处在模块式的分立状态,其课程实施和具体运行中互融共济还远未达成。陈向明认为,“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应该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物,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5】以这一定位来审视当前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和通识类课程的效度达成,显然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的。而其外在的突出表现,就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通识教育的经常性缺失和通识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缺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通识教育的缺失

思政课教学中通识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进行思政课时没有吸收和借鉴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识教育方法丰富多样,灵活而贴近实际,可以将教学落到实处,更容易让学生接收,但在目前,我国的思政课仍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依据课本内容和课件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入,学生对于学习一般来说比较被动,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老师的讲解,甚至为了考试将其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可以根据思政课的相关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鉴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二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仅仅只是涉及到课本相关知识,可以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将与通识教育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非专业教育的全部内容,涵盖了人文社科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德育教育相关的知识在思政课和通识教育中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思政课中可以将这一相关知识基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讲授,同时可以引出通识教育的其他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吸收所学知识,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三)通识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缺位

通识教育中缺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体现在:在对于通识教育有关课程授课时,主要是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虽然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说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但是由于通识教育课程过分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导致教育者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传授,并不能及时的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给予适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割裂开来,不能将两者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问题。思政课不仅仅只涉及到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和与国家文件相关的内容,也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社会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相关的内容。【6】因此,在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时,对于其有关知识的讲授,也可以基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角度来进行,从而更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嵌入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通识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到保质保量,这就表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增加思政课教师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建设。因此,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两点:一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由于思政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的培养相对来说比较严格,需要思政课教师对学科知识能够充分掌握、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端正的品行作风,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对于思政课教师知识、心理和品行的要求与通识教育的发展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要以“大思政”的思路,改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师的学缘结构。当前,由于部分高校缺乏思政课教师导致很多有效活动没法展开,也没有办法及时和学生展开有效沟通。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和通识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可以在引进思政课教师时不仅仅只引进思政课相关专业教师,同时还可以根据现实需要,适当引进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在思政课中强化通识教育的理念。

(二)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通识融通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统一”回答了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要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对于学生的授课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本中,一味地照本宣科,还应该在思政课中结合人文社科及受众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对于感性和理性,正确和错误,真假和美丑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方式,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8】二是要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改革。相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方式,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开放,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主要是采取小班讨论和经典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不自觉中交流学习,因此,在思政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书本上的某一章节或者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学习和头脑风暴,或是让学生就某一节课程的内容进行资料查找,然后全班进行对比分析,共同进步。在课余,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亲身经历和感受。最终实现“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本”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作用,形成更好的课堂氛围。

(三)加强教学机制建设,形成思政通识教学共同体

为保证思政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教学机制建设,将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教学运行机制建设。以推动“课程思政”为抓手,加强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在通识类课程培养方案及授课计划的拟定实施中,依据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相关要求纳入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通识嵌入提供机制保障。二是要加强教学跟踪反馈机制建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着力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强教学跟踪反馈机制建设,实化通识类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升。同时促使教师明确自身“立德树人”岗位职责,并贯穿到日常教学、教学反思、考核评价之中,形成“人人立德、个个育人”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