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研究 > 正文

词曲小说筑人生大爱,“诵、书、赏、演”品文学经典 ——以慕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通识教育案例探析

作者:薛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

摘要:2019年4月9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600多位代表汇聚北京,共同发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教育部提出,要努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激励优秀教师建设慕课,动员广大教师使用慕课,同时提出现代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本文以笔者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配套慕课“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为例,展示“词曲小说筑人生大爱,‘诵、书、赏、演’品文学经典”的教学实践,探析新时代下如何进行以慕课为基础的混合式人文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通识构建,将人文素质教育、思政情怀教育和职业道德与理想教育融注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点点滴滴,在通识教育阵地为各行各业打造有温度、有理想、有筋骨、高素质、大情怀、正能量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

关键词:慕课以学生为中心人文通识教育“诵、书、赏、演”

尹建莉在评价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文章《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中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1】这位普通教师用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站在新时代的讲台上,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我们都能从这段话中获得深思和启发,因为即使我们无法做到像雷夫那样执着,但至少我们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的可能。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着教室的尺度?究竟是什么在主宰着教育的无限可能呢?

“——是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2】的确,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一门课程成败的关键,甚至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师,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笔者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配套慕课“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宋元明清文学与文化”为例,展示“词曲小说筑人生大爱,‘诵、书、赏、演’品文学经典”的教学实践,探析新时代下如何进行以慕课为基础的混合式人文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通识构建,让一间教室的容量从有限走向无限。

一、词曲小说筑人生大爱:以慕课为基础的混合式人文教育

(一)中国慕课在行动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013年,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七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已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1.25万多门慕课,有2.07亿人次在线学习,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慕课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400余门精品慕课,供8900多万党员干部选学。2018年11月1日,教育部建立了“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对慕课、虚拟仿真课、智能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等工作进行指导,提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慕课的“建、学、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自主发展与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同时提出慕课建设的“五个一工程”:一批慕课金课、一套建用慕课标准规范、一批优秀慕课教改案例、一个慕课联盟联席会、一系列慕课大会。2019年4月9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600多位代表汇聚北京,共同发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总结了“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六大经验和建设“公平之路、共享之路、服务之路、创新之路、合作之路”的五大愿景,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慕课大有可为。”【3】由此,教育部提出,要努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激励优秀教师建设慕课,动员广大教师使用慕课。创新教师团队组建模式,通过强强合作、强弱协同等方式,推广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重视学习反馈与评价,促进慕课迭代,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度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度。中国慕课要践行教育新理念,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开辟慕课未来发展新境界。

(二)慕课“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混合式人文教学实践

在这样的慕课建设背景之下,笔者主持建设了一门人文通识教育慕课“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宋元明清文学与文化”,这是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宋元明清文学与文化》的配套慕课,2019年3月上线优课联盟,2019年11月参与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最美慕课——第二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目前已进入终审阶段。该课程也是湖北大学全校慕课公选课“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和新闻传播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线上教学资源。

1.线上慕课教学打造教学目标上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理想教育

“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课程通过教学理念上的“学”“术”互补、教学内容上的文学与文化相融以及教学方法上的“诵、书、赏、演”,带领学生学习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小说等经典作品和与之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在线上慕课的讲授内容上,不仅限于文学本体知识的简单传授与灌输,而是重在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在讲授李煜词时,结合他国破家亡的经历去学习这位“千古词帝”的人生与词作;讲授欧阳修的《南歌子》“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时,与学生分享“张敞画眉”的典故和传统文化;讲授汤显祖的《牡丹亭》时,介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相关知识;讲授《西游记》时,涉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阳明心学相关文化……如此引导学生,既能“在古典文学文化中感悟社会人生”,又能“用人生体悟古典”,让学生在作品中体味悲欢离合、解读百味人生、感受家国情恨、体悟人生大爱,培养学生的学识学养、人文知识、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能力和面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与独特视角,让他们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在线上慕课的教学形式上,充分发挥慕课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的选择上极尽人文元素,比如每一章节主讲教师都会更换不同的唯美旗袍,每一篇章摄制组都会布置与篇章内容相应的人文背景,每一个视频后期工作人员都会配上和谐唯美的古典音乐……种种努力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最美的方式进行展示,用视觉、听觉的方式给予线上学生最大限度的美学冲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爱国情怀。这一点是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所无法做到的,慕课以其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完美实现了文学文化类课程的诉求。

作为任课教师,我在线上慕课课堂上运用“古典文学文化中感悟社会人生”的育人思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并将人文素质教育、思政情怀教育和职业道德与理想教育融注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点点滴滴,在通识教育阵地为各行各业打造有温度、有理想、有筋骨、高素质、大情怀、正能量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

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成教学流程上的全方位人文素质教育

单一的线上慕课教学方式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全面积极性,只有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才能从教学流程上实现开课前、课程中、期中期末考试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人文素质教育。

(1)开课前,线上游戏教学法热身,线下布置预习任务。本课程开课之前,教师提前加入学生班级群,在各班组织开展“诗词飞花令”“诗词挑战”等游戏活动进行开课前的线上热身,让学生尽快进入本课程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线下给学生布置宋词书法设计、宋词配乐视频朗诵演唱、戏曲小说经典情节分角色视频演绎等作业,让学生在线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前预习和自我感悟相关文学作品,身临其境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学习和展示中华才艺。

(2)课程中,线上内容教学,展示往届学生作业,线下展示应届学生作业。教师在线上慕课课堂上,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学习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小说等经典作品和与之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根据课程进度和讲授内容,选择相关文学作品的往届学生优秀书法、设计、朗诵、演唱、表演等作业插入慕课中适时进行线上展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完成线下作业。线下课堂上,将应届学生的作业用教室的多媒体方式进行集中线下展示和点评,让学生在观赏自己作品的成就感和欣赏他人作品的赞扬声中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自费装裱发给学生以示鼓励,同时将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及相关网站上进行展示,结课时师生集体投票评出一、二、三等奖,作为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3)期末考试设置线上线下双重考试。教师除了在慕课平台设置固定时间的线上考试之外,还在线下组织考查,用特色开放式命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比如播音主持专业的文学类节目的现场主持等,以此取代传统考试中知识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在考试中回顾课程内容,重温经典作品,巩固文化知识,思考人生哲理,感知家国大爱。

二、“诵、书、赏、演”品文学经典: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通识构建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型

“教育是把篮子装满,还是把灯点亮?”“只站在讲台上把书本讲好,够不够?”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可能都会反复扣问、反复思考。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4】美国教育家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在《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中也提到新时期社会所需的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与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5】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开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型。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呢?2015年10月16-18日,高校教学发展网络(CHED)2015年会在北京理工大学隆重举行,围绕“教学范式变革——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主题,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60余所高校近700位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的师生代表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作了题为“从教到学:一场范式革命——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研究与实践20年”的大会报告,报告从美国教学改革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巴尔、塔克的一篇文章《从教到学:本科教学新范式》谈起,总结了美国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red Learning,SCL)本科教学改革研究20年来的发展,他将教育教学理念变革凝练为“老三中心”和“新三中心”,认为传统的教学范式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SCL)的教学范式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

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不仅关注知识的传输,还重视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有意义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关注他们潜力的发挥,让他们作为人的美好特性充分激发出来,并能够和周围世界和谐相处的教学,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考虑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教学。这种教学是基于全人教育观的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个体,将体验放在学习的中心,关注知识的融会贯通,重艺术、重创造,呼唤教师的创造性顿悟,和学生共同成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注重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养成,体会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己的和谐共生,关注学生身、心、灵的整体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理念应该包括关爱、尊重、激发、自主、创造、选择、团队、自省、赏识这些关键词,也就是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关注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选择的可能性,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自省与赏识他人。教育部提出,中国的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突出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课程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要充分考虑新一代大学生“网上原住民”的认知学习和接受特点,注重课程育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个性化学习。

(二)慕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诵、书、赏、演”翻转式教学实践

笔者的慕课“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自开课以来,始终坚持“词曲小说筑人生大爱,‘诵、书、赏、演’品文学经典”的教学创新主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用“学”“术”互补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用“诵、书、赏、演”的教学方法,配合“诗词飞花令”“诗词挑战”等游戏教学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诵、书、赏、演”全专业通识构建

(1)对于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国家高度强调文化传承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介接受到大量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元素,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和知识基础,但同时又缺乏系统学习,缺乏人生阅历和感悟能力。他们对文学经典和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但90后、00后一代大学生群体却讨厌墨守陈规,不太接受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枯燥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他们热衷于新鲜事物,愿意展示自己,比如喜欢表演、唱歌跳舞、朗诵、看影视剧、追星、时尚元素等。而很多诗词小说戏曲作品都有名家朗诵以及歌曲、舞蹈、电影、电视剧、戏曲等的经典演绎或改编版本。所以,在我的课程里,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与喜好,让他们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把作品朗诵出来、唱出来、跳出来甚至自编自导地表演出来,或在相关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欣赏中去理解感悟作品,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诵、书、赏、演”教学方法。具体而言:

诵:重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吟诵宋词作品及元明清戏曲、小说中的经典语句,在吟诵中亲近经典,感悟作品思想、感受家国情恨、体悟人生大爱,同时提高普通话水平,锻炼学生胆量。主要方法是课堂上的学生独诵、师生齐诵,课后的诗词朗诵会,课外的配乐视频朗诵作业等。

书:重在引导学生在电脑打字“横行”时代加强书写训练,同时在书写中亲近感悟经典作品、学习展现中华才艺、领会传承传统文化。主要方法是课堂上的教师板书、学生上台板书,课后书写诗词,学生提交文学经典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作品作业,教师将优秀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等。

赏:重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讲解和赏析文学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对作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力度,加深对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主要方法是学生课后准备并在课堂上用PPT赏析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小说经典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片断短视频欣赏,比如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精彩片断,黄梅戏、越剧、昆曲名角经典唱段等。

演:重在通过对与古典作品相关的时尚流行歌曲的演唱、播放和对戏曲小说作品经典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展示学生在歌唱、表演、编导等方面的才艺,用实践的方式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主持策划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课程学习兴趣和参与互动热情。主要方法是课堂上或课间师生演唱古典作品相关歌曲、播放音视频教学素材、课堂配音秀展示,课后根据课堂讲授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分专题进行经典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完成视频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展示。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诵、书、赏、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吟诵古韵、动笔书写、赏演经典中亲近感悟经典作品,学习展现中华才艺,领会传承传统文化,并锻炼学生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自然能得到学生们极高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他们既能在“诵、书、赏、演”中触摸时尚、展示自我、获得快乐,学会自省与赏识他人,又能巩固所学、理解作品、体味经典。即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他们想学的知识,自然事半功倍,让“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从口号和文件真正走入课堂实际教学,以最符合课程教学特点和最贴近学生时尚要求的教学互动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的课堂学习与参与热情,让学生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文本、文学常识的死记硬背转而真正地亲近文学经典,学会思考,学会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人生故事,结合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去用心体悟词曲小说、体悟社会人生、体悟悲欢离合、体悟家国大爱,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爱!由此真正领悟学习文学的意义所在。

(2)对于一些特定专业而言,比如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用“诵、书、赏、演”和特色教学方法学习文学、文化类通识课程更为重要。新闻与文学密不可分,有了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帮助学生在“采、写、编、评”及广告策划、播音主持等新闻实务中提高感染力、深刻性和传播效力。而笔者所采用的“诵、书、赏、演”的教学方法,又正好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文学与文化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广告设计、编导表演、摄影摄像、剪辑制作、主持朗诵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编辑、评论员、广电人、广告人、播音员、主持人等媒体人,应该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去践行家国情怀与职业情怀,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明感,勇立潮头,发出最厚重的时代强音!这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要义之一,也就是要考虑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诗词飞花令”等游戏教学法、公众号展示的交互配合

除了用“诵、书、赏、演”的互动教学法为主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笔者还运用“诗词飞花令”“诗词挑战”等游戏教学法与之交互配合,用现场展示学生文学作品书法、设计作品及微信公众号展示学生配乐视频朗诵作品的方式,共同诠释“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始终相信,教学中的很多创意不是教会的,创意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每学期,开课之前,笔者会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线上开展每天一期的“崇善飞花”“通识飞花”诗词飞花令活动,这种游戏教学法得到所有选课学生的积极参与支持,也得到了群里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友情参与,反响热烈,为课程的线上线下开课起到了很好的热身效果。课程开课后,笔者向学生推出“诗词挑战”的APP,鼓励学生坚持挑战诗词,积累诗词储备量,很多学生坚持不懈,经过一学期的课余努力,取得很大的进步。

作为任课教师,笔者每学期上课前都会以“致XX级学子的一封信”的方式布置文学作品书法、设计、配乐音视频朗诵等作业,学生的作业完成后我会结合教学进程进行课堂展示。在2020年疫情期间,笔者则要求同学们将作业上传至慕课平台,教师每天都会在线上结合教学进程进行优秀作业展示并点评,保证教学学习效果,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活跃线上学习氛围。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崇善苑也配合笔者,充分利用自己的公众号“崇善之窗”推出“湖大通识《吟诵经典》”系列推文展示学生作品,对学生进行鼓励,目前已经发布七期:第一期“品味宋词的婉约之美”、第二期“走进宋词中的离愁别绪”、第三期“贵妃往事唱给你听”、第四期“词已尽、意难平”、第五期“烟雨清明”、第六期“诉不尽的思念”、第七期“最是人间四月天”。当然这样的展示还在继续。

笔者从2015年开始以微课教学为起点,探索以慕课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词曲小说中的人生大爱”课程中充分实践,始终坚持“词曲小说筑人生大爱,‘诵、书、赏、演’品文学经典”的教学创新主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与经验。该慕课几年来面向优课联盟高校师生及广大社会人士开放学习,选课学校范围广,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较好,应用价值和推广面极大。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运用此慕课进行线上教学发挥了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疫情原因,同学们都在各自的家中进行线上学习,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父母、家人的关注,他们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对该课程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从而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这种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全民共同学习,同时也非常有利于疫情期间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笔者深深感到,“微”乃时代之趋,“慕”含职业之情,“课”乃教师之职,“微”时代的教师能够秉承一颗敬“慕”之心,用“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展现职业风采,实乃新时代教师之幸事!笔者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通过制作微课、慕课,参与“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最美慕课——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等赛事,在教学上一步步紧跟时代步伐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以慕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理念、增强意识、掌握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相信学生潜力,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对学生的了解,让其自由发挥特长,关注友好民主氛围的营造,找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主题,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组织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包容教学的不确定性,了解学习效果的多元评估方法。我们也真心希望,各级教育部门领导也能够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支持和帮助一线教师,增强对教学和学习的服务意识,发现学校中创新教学的尝试,给予具体支持,结合各项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与大学教师发展,推动跨部门合作、共享资源,关注各部门、学校、教师、会议场所的环境建设,呼吁学校对敢于创新的教师、学生给予奖励,营造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创新教学的氛围和文化。笔者深知: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微课、慕课教学平台,则恰恰给现代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新时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型趋势也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为广阔的交流与展示空间,让我们得以用最优的教师风貌、最强的教学内容、最新的教学技术、最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去扩大教室的容量与尺度,让有限的教室具有无限伸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