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研究 > 正文

通识教育的三个维度及其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作者:高天琼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教育界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参与实践的高校也不断增多。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层面,如何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其实,无论是从从宏观、微观还是联系宏微观的中观维度理解,通识教育都与专业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认识通识教育的三个维度及其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对于克服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绝对排斥的认识误区和推进当前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宏观维度上的通识教育是指通识教育思想理念,它是在扬弃专业教育思想上的批判性超越,二者既相区别,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理念,“通识教育”在人类教育史上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亦即“自由教育思想——专业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思想”的辩证发展历程,它不是对专业教育思想的简单否定,而是在深层审视教育本质和人类知识发展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其的批判性超越。通识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而不是偏狭的职业训练,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所有的知识范围而不是某一特定职业训练的内容,这是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和人类知识发展缓慢、知识高度综合化的历史反映。近代以来,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分工和人类知识的高度分化,传统的自由教育思想面临着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加且无限扩大与个人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形而上的“虚空”与快速分工的技术社会中具体岗位技能性要求的矛盾,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指导哲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古典唯实论的永恒主义让位于实用主义哲学,以培养直接对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性”人才为目的、以系科专业划分为特征的专业化教育思想取代自由教育思想并大行其道。然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加速发展,过度的专业化教育也显现出了极大的弊端:过度的知识专业化与当代知识既高度分化又广泛交叉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相违背,束缚了人们的视野并阻碍了对知识交叉综合利用的集成创新;过度的知识专业化造成能力的片面化与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社会职业流动性越来越强、终生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过度的知识专业化导致个人情商的弱化甚至人性的异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开展了三次通识教育运动,我国高等教育界也经历了解放前的通才教育到建国初期院系调整后的专才教育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为主要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及通识教育的改革,上述运动和改革都试图综合自由教育思想和专业教育思想的有益成分,规避二者的缺陷,形成了当代的通识教育实践。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在肯定学习者要深入某一专业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要拓宽培养口径,并更加重视人格教育和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其发展潜力与社会适应性。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思想与专业教育思想具有思想发展上的承继性,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直接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

不仅如此,通识教育理念因其内蕴着“知识即美德”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受教育者超越简单的功利主义,在走向“精专”的专业化方向上更加深入、更加持久,从而更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源于自由教育,而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而不是偏狭的职业训练,使人在免于异化劳动的闲暇中自由地进行纯理论的沉思从而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根源于自由教育的通识教育继承了超越简单功利主义的基因,它能够引导人们克服暂时的困窘和抵制媚俗性适应社会的诱惑,保持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术的发展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在“精专”的专业化方面更加深入持久。而这无疑也是专业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此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理念,通识教育的着眼点是“全人教育”,亦即将人的知情意行纳入综合培养目标,既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还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高格调的“人”。简而言之,就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人格塑造综合纳入培养目标。相较于单纯重视知识学习和单方面技能培养的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无疑更能克服唯智主义的倾向,因而可以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微观维度上的通识教育是指具体的通识教育内容,它与专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同属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和自身领域中所形成的具体知识形态,二者只是相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而言具有属性的差别,但作为具体知识而言则具有等值性和可易位性。

纽曼曾经非常精辟地论述过:“大学通过教授所有知识分支来传授全部知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将这里的“全部知识”理解为最广博的通识教育内容,那么“各知识分支”就是各具体学科专业的专业教育内容。这就是说,通识教育的理念必须通过具体学科的专业教育内容来实施。事实上,在人类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广泛交叉的今天,某一具体的知识到底从属于通识教育内容还是专业教育内容,都只具有对不同受教育者而言的相对意义,没有绝对的分界。例如,杨振宁认为,在每一个创作领域里,都是品味、学力、性情和机缘共同决定个人风格的高低并最终决定贡献的大小,因此他认为文学艺术修养与物理学的发现关联密切,因为文学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趣,提高人的品味,激发人对美的追求和发现,而作为研究物质万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物理学同样是蕴含大美的。在这里,作为一名物理专业学习者,文学艺术无疑都从属于拓展开来的通识教育内容,但在以文学艺术为专业乃至职业的人那里,无疑则又属于专业教育内容。当然,这时候的内容深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通识教育发端并兴盛于美国,绝大多数美国高校采用的是“分布必修型”通识教育形式,这种实践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所谓分布必修,就是规定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之外的其它领域至少应该修习的课程数或最低学分数,以保证达到通识教育的“广博”目的。而“分布必修”计划中所规定的各个领域的课程,绝大部分都是由各相关系科专业所开设的入门介绍课组成,其授课教师也以各系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为主。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对某一专业领域学生属于专业课程,而对外专业学生则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当然,在现实中,并不是任意一个专业的任意一门课程都能够充当其它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还须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进行一定的甄别遴选。

三、从联系宏观与微观的中观维度看,通识教育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二者的有机结合。

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内容的制度化体现,处于联系二者的中观维度。强调通识教育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要违背教育的个性化规律建立统一的通识教育样式,而是强调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通识教育的思想理念能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得以体现,从而确保通识教育的目标实现。

概而言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哲学和培养目标上,专业教育重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个人接受教育要以满足集体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以培养满足行业对口的熟练专家;而通识教育强调教育应优先考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为社会的服务,其培养目标是为个体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内容方面,尽管两者都传授具体的知识,但专业教育强调适用性,以专门的行业技能知识为主,口径较窄,要求“精专”;而通识教育则强调适应性,更加重视基本价值、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教育,口径较宽,要求更加“博通”。在教育方式上,专业教育强调以课堂为中心,通过系统的课堂传授让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式学习和研究实践的形式不断扩充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培养制度上,专业教育一般都施行整齐划一的学年制,统一教学管理;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一般实行学分制,在通识教育大的原则规定之下,允许学生采取更加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

尽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但二者并非绝对排斥,相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二者的有机结合。首先,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博通”与专业教育所强调的“精专”应该有机结合起来。通识教育尽管强调“博通”,但也并非越“通”越好。毕竟人类知识是无垠的,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对每一系科的专业知识都不加区别地等量用力,最后必然只能浮光掠影,一事无成。因此,“博通”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走向“精专”,因为博通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在对人类知识有比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知识的交叉综合去把握某一专业的发展趋势,以便在“精专”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同理,为了实现“精专”,也必须以一定的“博通”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发展到精深之处,必然会自然而然地触类旁通其它相关领域,这个时候,学识渊博之人会更容易调整研究视野、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精专化的难题。由此看来,高质量的人才必然是以“精专”为目标,以“博通”为手段,在追求专业化精深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自主拓展知识,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学生在通识教育知识初始阶段的学习必须借鉴专业教育的积极形式。从终极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但实践并非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并非是最有效率的途径。学生在通识知识的初始学习阶段,内容往往集中在“三基”,即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价值、人类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技能。这些内容在人类知识的阶梯中处于基础层次,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其内容、要求均比较明确,采用专业教育中课堂讲授、集中灌输的方式,可以克服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达到快速、全面、完整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种讲授和灌输,并不否定在其中应该采取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